沙门氏菌是一种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在我国,沙门氏菌是食源性疾病的罪魁祸首之一。
沙门氏菌特性
沙门氏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肠道致病菌,以其发现者Daniel Elmer Salmon命名。在已知的2500多种血清型中,有1400多种能感染人类。
沙门氏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且在自然界中生存力较强,在粪便、土壤、食品、水中可生存达5个月至2年之久。它在20℃以上即能大量繁殖,但对热抵抗力不强,到达60℃后,15分钟即可杀死。
它常常寄居于人和家禽、家畜的肠道中,主要污染的食品有肉、蛋、奶、及其制品等。通常人们在食用未熟透的肉类或处理菜品时生熟交叉就可能会导致感染上沙门氏菌。
什么人会容易感染上沙门氏菌?
所有人都是沙门氏菌易感人群,少数小孩、老年人和免疫力较差的群体感染还可能出现危及生命的菌血症或脑膜炎等。
感染沙门氏菌会出现什么症状?
感染沙门氏菌后,多数人在4-48小时后出现肠胃炎。典型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发热(体温升高可达38-40℃)、呕吐、腹痛、腹泻,症状可持续4-7天。重者可引起痉挛、脱水、休克甚至死亡。
如何预防沙门氏菌感染?
1.煮透是关键
高温可有效杀灭沙门氏菌,60℃的高温持续15分钟即可杀除。加工肉、禽、蛋、海产品等食物时要彻底煮熟,尤其是烤肉、肉馅、大块的肉和整只鸡。
2.生熟要分开
处理生熟食物的砧板、刀具等工具要分开,用后分别清洗干净。冰箱中食物要生熟分层放置,避免交叉污染。
3.安全保存
在室温下,熟食存放的时间不要超过2小时,特别是高温高湿的天气。剩饭剩菜建议冷藏条件存放(2-8℃),并尽快食用。
鸡蛋,尤其是蛋壳沾有鸡屎的土鸡蛋,一定要装进单独的容器里再放进冰箱;不生吃鸡蛋,不喝未经灭菌处理的奶。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
正在阅读: 了解沙门氏菌,防止“病从口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