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市统计局关于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18-12-21 17:42:40 文章来源: 阳春市统计局
字体: 【    】

阳春市统计局关于2005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6年5月10日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省、阳江市的工作部署,,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实施“工业富市”发展思路和跨越式发展战略,抢抓机遇,迎难而上,艰苦拼搏,扎实工作,实现了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发展目标。国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经济活力明显增强,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据初步核实,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865899万元,比上年增长1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0612万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295800万元,增长18.3%;第三产业增加值259487万元,增长16.1%。人均生产总值10028元,比上年增长 15.1%。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7.8:32.6:29.6转变为35.9:34.2:29.9,第一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1.6个百分点和0.3个百分点。

城镇劳动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全市城镇在岗职工(含私营企业)70415人,比上年增长3.4%。城镇个体从业人员20931人,增长15.9 %。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1865 人。全市城镇失业登记人数有2507人,登记失业率3.18 %。

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不强。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结构继续优化。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310612万元,比上年增长6. 2%,农业总产值 409427万元,比上年增长 5.8 %。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 979649 亩,比上年增 66347亩,增长7.3 %,全年粮食产量324711吨,比上年增产10317吨,增长3.3 %(见表1)。

水果生产稳步发展。全年水果种植面积达 50万亩,产量 19.4 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4.2%  38.6%。其中柑桔橙发展迅速。全年柑桔橙种植面积达16.0 万亩,比上年增加3 万亩,产量 9.26 万吨,分别比上年大幅增长23.0 %和133.2%。

林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年完成造林、迹地更新和低产林改造面积 138430亩,其中迹地更新62895亩,森林覆盖率 65.2%。

畜牧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达54191 吨,比上年减少7.3 %(见表1)。全年淡水鱼产量32370 吨,比上年增长4.1%。畜牧业、渔业产值185615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5.3%,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

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32441千瓦,比上年增长3.5 %;化肥施用量(折纯计算)45330 吨,增长11.2 %;农村用电量 11875 万千瓦时,减少0.4%;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415834亩,减少 0.6 %。

1:主要农产品及畜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计量

单位

2005年

增长%

粮食

其中:稻谷

玉米

大豆

花生

蔬菜

水果

茶叶

蚕茧

猪肉产量

牛肉产量

家禽产量

猪饲养头数

猪年末存栏头数

猪出栏头数

324711

256197

20992

8003

20694

351365

193638

356

12858

40727

2707

10616

2587392

813413

543028

3.3

1.0

-1.0

3.2

3.6

0.0

37.9

21.5

24.8

9.5

35.0

-24.6

4.9

2.7

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71175 万元,比上年增长21.2 %,完成工业总产值1013253万元,增长18.1%(见表2)。

2200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及增加值

主要分类情况

    指标名称

计量

单位

2005年

增长%

全部工业总产值

其中:轻工业

        重工业

万元

万元

万元

1013253

515796

497457

18.1

13.3

23.5

其中:民营工业

总计中1规模以下

工业总产值

2规模以上

工业总产值

规模以上工业以经济

类型分

1国有及国有

控股企业

2“三资”企业

3其它经济

类型企业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796155

 

434543

 

578710

 

 

 

35912

145610

 

397187

24.1

 

14.2

 

21.2

 

 

 

-12.7

6.8

 

38.8

 

工业结构调整加快,支柱产业主导作用增强。规模以上企业中钢铁、家具、编织三大行业工业总产值达343362万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9.3%,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高达66.0%。其中钢铁业工业总产值200105 万元,大幅增长35.8%;编织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4154万元,比上年增长21.9%。

大部分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比上年增长。全市12种主要工业产品有8种比上年增长,特别是白酒、发电量、泵,其增长幅度较大(见表3)。

    建筑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4625万元,比上年增长21.2%。全市房地产建筑施工面积238030平方米,比上年减少16.0%,房地产建筑竣工面积 73086 平方米,减少63.1%。商品房销售面积124671 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3.9%。

3:2005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计量

单位

2005年

增长%

白酒

机制纸

发电量

其中:水电

硫酸(折100%)

磷肥(折100%)

水泥

生铁

家具

轴承

千升

万千瓦时

万千瓦时

万吨

万吨

万吨

万件

万套

万台

720

46620

24095

19735

23389

5873

114.5

23.9

23.8

24.6

857

91.4

36.9

-8.2

38.5

49.8

2.4

9.1

-7.0

17.7

18.7

-27.7

-19.5

37.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房地产投资下降。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9989 万元,比上年增长 32.5 %,其中基本建设投资61185万元,增长40.2%,房地产开发投资14951 万元,减少14.9 %,基本建设投资重点是交通、能源、城建等基础设施项目和工业项目。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城市建设力度加成投资9586万元;省道S113线南段三甲至八甲路段工程正在施工,完成投资5870万元;村村通水泥路累计完成水泥路174.2公里,至此已全部完成村村通水泥路工程。能源设施建设加快推进,110千伏阳江阳春岗美输变电工程已全面完工,新瑯电站投入使用。市政建设进一步加强,街道改造和龙湾河整治工程共投入2181万元,城区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市区南出口和市区大部分街道初步实现了美化、绿化、亮化,城市品位进一步提高。

五、运输邮电业

全市运输市场稳定发展,城乡交通实现公交化,客运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完成运输邮电业增加值49650万元,比上年增长 13.0 %。全年运量情况(见表4)。

4:2005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运输量及

公路、车辆情况

指标名称

计量

单位

2005年

增长%

  公路货运量

公路货运周转量

公路客运量

公路客运周转量

水运货运量

水运货运周转量

公路通车里程

民用汽车拥有量

万吨

万吨公里

万人

万人公里

万吨

万吨公里

公里

488

49684

1018

66544

36

313

1176

8126

13.0

13.0

13.0

13.0

-48.6

-47.4

-

41.6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邮政完成业务总量3156万元,增长25.5 %,邮政年末储蓄余额91834万元,比上年大幅增长25.7%;电信业务总量15899万元,增长35.9%;年末固定电话放号180050户,增长 11.7%,其中市话 90691 户,增长21.5%,农话89359户,增长6.8%;年末移动电话放号 186000户,增长40.5%;ADSL宽带网用户达 6307户,大幅增长38.3%。

六、国内贸易

城乡市场销售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8430万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 169265万元,增长16.2 %;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 359165万元,增长15.0 %,全年商品总销售743698万元,增长 12.3 %。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总额474364万元,比上年增长15.9%。其中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4237万元。餐饮和住宿业全年实现零售额 40916万元,增长14.8 %。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全年外贸出口总额10417万美元,增长14.2%,其中“三资”企业出口 3450万美元,减少43.8 %;一般贸易出口 6967万美元,大幅增长133.4 %。传统大宗出口产品有增有减,家具减幅近五成,而编织工艺品增47.2%流通企业业务拓展迅猛,全年累计流通企业出口4312万美元,同比增长949.8%。

利用外资成效显著。进一步落实招商引资工作责任制,健全招商引资网络,举办了一系列招商引资活动,成功引进了一批新项目。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合同11宗,合同利用外资550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58万美元。     

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旅游总收入3亿元,

比上年增长30.4% ,其中旅游商品创汇2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0%,占全市旅游创汇28.27%,国内旅游收入29400万元,比上年增长29.5%。全年接待游客 6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 31.9%,其中国际游客占0.9万人次,国内游客61.1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303.6%和30.6%。接待过夜旅游者人天数为87.4万人天,比上年35.9%,其中国际游客占1.4万人天,比上年增长347.5%,国内游客占86万人天,比上年增长35.0%

八、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金融稳步增长。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18482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0.1%。财政一般预算支出 61088万元,减少0.8%。全年国税税收收入29609万元,增长17.7  %,地税税收收入 16271万元,增长17.5 %。金融秩序稳定,各项信贷业务健康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 625360万元,比上年增长 12.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31316万元,增长 14.5%,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02487万元,增长1.8 %。

保险事业稳定。全年全市承保额达56.5 亿元,保险费收入8428万元,比上年减少6.9%,已决赔款 2525万元,比上年减少12.8%。

八、科学技术教育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的成果。成功申报23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民营科技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和3家阳江市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农业科技取得新突破,优质有机荔枝在我市培育成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全市有科技活动机构25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5877人。

基础教育保持稳定。全市有普通中学37所,在校学生71843人;小学 333所,在校学生 103701人,;幼儿园 49所,在园幼儿 5855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 99.8 %,小学生升学率98.4%。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投入稳定增长。全市普通中学学校占地面积147.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6.2万平方米;全市普通小学学校占地面积229.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8.8万平方米;全市普通中小学拥有计算机4405台,有图书306.8万册。全市投入教育经费 16818万元,比上年增长3.7%。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市有专业文化表演团体1个,电视差转台 16座,卫星地面接收站33 座。广播人口覆盖率 98.1 %,电视人口覆盖率 96.0%。城乡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举办了:阳春市庆“三八”激情广场歌舞表演、阳春市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扶弱助困”大型文艺活动、阳春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4周年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时代的召唤”大型歌会、《激情广场》文艺演出等活动。积极送戏上山下乡。全市各文化表演团体下乡为群众演出 142场,观众达 68.4万人次。

    卫生保健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卫生系统有卫生医疗机构 28个,床位1319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 1375人,其中医师617人,全市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农村卫生清洁水普及率97.6%,自来水普及率42.9%。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全市体育健儿在国内重大比赛中获,获国家级比赛铜牌1枚,获省级比赛奖牌3枚,其中金牌1枚、银牌1枚、铜牌1枚。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43万人,全年举办各级运动会15次,参赛运动员人数达10643人。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事业有新的进展,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我市环境监测能力不断提高,市区建设了三个空气监测亭,使我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已基本达到国家要求。目前我市环境监测站不仅能按规范对污染源进行监测,而且还能按国家规定开展水质、大气、噪声、酸雨和机动车尾气的常规监测。全市环境质量进一步好转,全年全市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市环境综合整治考核工作达到上级的要求,漠阳江水质保持在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Ⅱ标准,环境质量总体上处于良好状态。

十二、人民生活

人口控制成效显著。全市人口出生率11.97‰,人口死亡率5.10‰,人口自然增长率6.87‰,全面完成阳江市下达的人口计划指标。年末全市户籍人口 1076145人(见表5)。

价格总水平温和上涨。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100 %,与上年持平;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0.3 %,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群众收入稳定提高,但就业不足形势还很紧迫。在岗职工(不含私营企业)年平工资13544元,比上年增长14.0%,农民人均纯收入 4122元,比上年增长4.6%。

城乡居民住宅条件不断改善。全市城镇私人竣工住宅面积 404256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4.8% ,农村私人竣工住宅面积537676平方米,增长43.8%。

5:2005年户籍人口主要构成情况

指标名称

计量

单位

2005年

构成(%)

年未总户数

全市总人口

其中:农业人口

非农业人口

其中:男性

      女性

其中:18岁以下

      18-35岁

      35-60岁

      60岁以上

287266

1076145

853418

222727

571289

504856

271417

332112

332690

139926

 

100.0

79.3

20.7

53.1

46.9

25.2

30.9

30.9

13.0

社会保险稳定发展。年末全市参加职工失业保险 56454人,比上年增长2.5%,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有71954人,增长2.2 %,参加医疗保险有44129人,增长6.6%,参加工伤保险有34313人,增长30.9%.

社会福利事业得到加强。全市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有17个,床位795张,收养590 人,全市共投入救灾款 250万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日趋完善。全市纳入最低居民生活保障人数39434人。

注:

1、 公报中的全市生产总值、增加值和总产值为初步核实数,绝对数按现行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2、 各项指标对比的基数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公布的年报统计数。但个别指标基数有所调整。

 

浏览次数:-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

正在阅读: 阳春市统计局关于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