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市统计局关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18-12-21 17:44:19 文章来源: 阳春市统计局
字体: 【    】

阳春市统计局关于2006年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加快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全市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经济活力明显增强,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规划首年阳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良好开局。

 

一、综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初步测算,200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96.0亿元,同比增长13.3%,增幅比预期目标高0.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11000元,增长12.6%。三大产业稳步发展,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6%18.2%14.9%。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产比例由上年同期的30.8:36.6:32.6调整为28.6:38.3:33.1。三大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3.7%50.0%和36. 3%,分别拉动全市GDP增长1. 8个百分点、6. 7个百分点和4.8个百分点。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5人/亿元。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死亡率为3.3人/10万人。道路交通死亡率为2.5人/万辆。

物价指数保持在可控区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1%,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4.0%,消费品价格上涨2.1%。从八大类别看,食品类上涨3.1%,居住类上涨4.3%,烟酒及用品类上涨1.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下降0.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6%,衣着类下降4.5%,交通和通讯类上涨4.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0.4%。

城镇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6733个,完成目标任务的104%。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2%,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仍需加大,工业化程度偏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加快经济发展短期内缺乏足够支撑点;企业做大做强意识有待引导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出现扩大趋势;实际利用外资总量偏低;社会矛盾和治安仍需进一步改善。

 

二、农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年农业总产值43.9亿元,同比增长5.2%。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1.9万亩,下降0.4万亩;粮食总产量32.9万吨,增加0.4万吨。蔬菜种植面积37.5万亩,增加0.1万亩;蔬菜产量35.4万吨,增加0.2万吨。花生种植面积14.8万亩,减0.1万亩;花生产量2.0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水果总产量23.9万吨,增加4.5万吨,其中柑、桔、橙产量13.0万吨,增加3.7万吨。

林业二次创业取得成效。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0.3万亩,其中用材林9.9 万亩。森林资源保持林木总生长量大于消耗量的良性循环。全市森林覆盖率58.5%。

畜牧业发展平稳。全年肉类总产量5.4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猪肉产量4.1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牛肉产量0.2万吨,比上年减少33.3%;家禽产量1.0万吨,比上年减少9.1%。生猪饲养量249.9万头,比上年减少3.4%,生猪年末存栏量73.8万头,比上年减少9.2%,生猪出栏量54.3万头,与上年持平。

渔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渔业总产值2.5亿元,同比增长19.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3.7亿元,同比增长25.6%,其中完成工业增加值33.6亿元,增长18.6%。规模以上民营工业总产值48.8亿元,增长37.1%,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2.3%。

建筑业加快发展。全社会完成建筑业增加值4.8亿元,同比增长10.1%。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07.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7%,其中新开工面积59.6万平方米,增长45.4%;房屋竣工面积52.8万平方米,增长14.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亿元,同比增长31.8%。其中,基本建设投资9.0亿元,增长47.5%;更新改造投资2.5亿元,增长316.7%;房地产开发投资1.2亿元,下降20.0%。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4.1万平方米,增长12.8%;商品房销售额1.5亿元,增长7.1%。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增长。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6.0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8.5%。其中公路5.9亿吨公里,增长19.4%;全年旅客周转量6.7亿人公里,增长18.0%。

邮电通信业平稳发展。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0.3万户,同比增长12.8%;移动电话用户22.1万户,增长18.8%;互联网络、数据通信等新兴业务继续高速发展。年末ADSL用户1.3万户,大幅增长112.4%。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畅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3亿元,同比增长17.8%。从销售单位所在地看,县及县以上实现零售额20.1亿元,增长18.5%;县以下实现零售额42.2亿元,增长17.5%。从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56.0亿元,增长18.1%;餐饮业零售额4.8亿元,增长18.3%;其他行业零售额1.4亿元,增长5.9%。

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张。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84.8亿元,同比增长14.0%。其中批发额26.9亿元,同比增长6.8%;零售额56.0亿元,增长18.1%。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发展平稳。全年外贸出口总额11563万美元,同比增长11.0%。其中自营出口7836万美元,增长12.5%;三资企业出口3727万美元,增长8.0%。

从出口商品看,传统大宗出口产品有增有减,新兴产品出口增长迅猛。其中家具出口2773万美元,减少17.5%;编织工艺品出口1551万美元,增长19.%;包装印刷品出口242万美元,增长536. 8%;纺织品出口930万美元,增长92.1%;皮革手袋出口451万美元,增长99.6%;机电产品出口955万美元,增长39.8%。

实际利用外资大幅提高。全年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2102万美元,同比增长44.2%。新签利用外资合同30宗,同比大幅增长172.7%;合同利用外资6006万美元,增长9.2%。

 

八、旅游业

 

旅游业快速发展。据初步统计,全年旅游总收入5.2亿元,同比增长23.8%。其中国内旅游收入4.3亿元,增长22.5%;旅游外汇收入1105.8万美元,增长30.3%。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89.5万人次,增长44.4%。其中住宿设施接待过夜游客人数73万人次,增长17.7%。在过夜游客中,国际游客2.0万人次,增长110.9%;国内游客71.0万人次,增长16.2%。全市住宿设施接待过夜游客人天数117.5万人天,增长35.1%。其中国际游客5.0万人天,增长255.8%;国内游客112.5万人天,增长30.8%。

 

九、金融业

 

各项信贷业务平稳发展。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3.1亿元,增长16.8%。其中企业存款余额4.4亿元,增长13.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1.2亿元,增长15.2%。年末各项贷款余额23.4亿元,增长15.5%。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3.4亿元,增长14.9%;中长期贷款余额9.7亿元,增长13.8%。

 

十、科技与教育

 

科技综合实力有所增强。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总数达10家;新增省级民营科技企业2家,总数达25家。科学研究所5间,共有职工87人,获得市级科技成果奖12项。

“普九”教育平稳发展。全市小学招生人数11595人,同比下降15.0%,小学在校学生94968人,下降8.2%;普通初中招生人数18280万人,下降8.5%,普通初中在校学生53614人,下降1.6%。全市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99.9%,小学升学率98.4%,普通初中生升学率62.2%。

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全市普通高中招生人数7513人,同比增长1.8%;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9578人,增长12.7%;普通高中生毛入学率44.5%。

高等教育有所发展。电视大学、党校教育、自学考试方兴未艾。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全市现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县级及以上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档案馆1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8.0%,电视人口覆盖率96.0%,广播电视混合人口覆盖率97.0%。新闻、出版等事业健康发展。

卫生保健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卫生系统有卫生医疗机构 29个,床位1275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 1410人,其中医师651人,注册护士445人,全市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农村卫生清洁水普及率97.6%,自来水普及率45.3%,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64万人。

体育事业稳步推进。一年来。全市体育健儿在国内重大比赛中获,获省级比赛奖牌5枚,其中金牌1枚、银牌1枚、铜牌3枚;获市级比赛奖牌76枚,其中金牌32枚、银牌22枚、铜牌22枚。国家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得到有效贯彻实施。。

 

十二、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机构3个,人员68人。全市共建成烟尘控制区1个,面积19.3平方公里

市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全年空气质量达到优级等次;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73.9%;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6.0%。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全市拥有自然保护区2个,总面积18815公顷。年内建成项目环保“三同时”制度执行率100%。

 

十三、人口与人民生活

 

据统计,全市人口出生率12.0‰,死亡率5.2‰,自然增长率6.8‰。年末全市户籍人口 109.0   万人,同比增加1.4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331元,同比增长5.0%。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5.7万人,同比增长0.4%;社会养老保险7.3万人,增长1.6%;工伤保险3.9万人,增长14.7%;基本医疗保险4.5万人,增长2.3%。全年征收社会保险基金1.4亿元,同比增长27.3%。年末全市基金余额2.1亿元,同比增长23.5%。

社会福利事业基本稳定。年末全市有社会福利院1间,床位200张。敬老院18间,在院人数536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巩固中提高,低保保障面扩大,全市得到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5万人。城镇社区服务和农村服务网络日趋完善。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工农业总产值和人均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行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从2005年年报开始统一使用省价格计算农业总产值,所以一些数据有所变动。

浏览次数:-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

正在阅读: 阳春市统计局关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