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容委员: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助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已收悉,非常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经调查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粮食生产现状
2022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坚持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阳春市依托自然资源禀赋,以创建水稻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强弱项补短板,大力推进粮食安全生产。2021年,阳春市粮食种植面积76.78万亩,粮食生产在全省县(市、区)排名第七。
阳春市作为国家级产粮大县、国家级粮食主产区,坚持党政同责,把粮食生产作为首要任务,大力创建水稻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力保障粮食供给。
二、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发展主要做法
(一)压实粮食生产任务。市分解下达各镇(街道)粮食和大豆生产目标任务,各镇(街道)及时分解落实到镇(街道)、到村、到田,合理安排全年生产布局。努力增加水稻种植面积,确保全年水稻播种面积保持在66万亩以上。大力挖潜发展旱粮、大豆、油料和冬种粮食生产,确保2022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增加。
(二)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用途管制,规范占补平衡,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已验收的垦造水田每年种植一造水稻以上,具备条件的撂荒耕地复耕后优先种植水稻。防止以种植结构调整为名,将农田连片大规模流转后连季甚至连年不种粮,弱化耕地的粮食生产功能。开展耕地种粮情况监测评价,建立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情况通报机制。已经在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种植林果、苗木、草皮和挖鱼塘养鱼的,逐步恢复种粮或置换补充,根据作物周期、生产现状及对耕作层的影响程度,明确时间表,签订承诺书。
(三)大力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各地把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作为2022年稳定扩大粮食种植面积的主要措施,大力实施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攻坚行动,完成现有连片15亩以上可复耕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任务,对省下发的15亩以下的疑似撂荒耕地卫星遥感图斑开展核查,制订三年复耕复种行动计划,建立完善撂荒地复耕复种的长效机制。各地改革创新,通过统筹涉农资金、申报政府专项债券、加大信贷支持等途径拓宽资金渠道,支持制定有利于复耕复种的乡(村)规民约,推行“村集体+”模式,探索实施“三统一”(统一整合、统一招租流转托管、统一分红)等办法,充分调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积极性,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发挥补贴政策导向效应,对撂荒1年以上的取消次年耕地地力补贴资格。复耕复种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防止形式主义,严肃查处弄虚作假行为。加强复耕撂荒耕地配套中小型水利、农机通道等设施建设,水务部门和农业农村部门按职责负责农业生产用水落实到田,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落实水源“最后一公里”。自然资源部门加强耕地卫片监督,对耕地、基本农田保护情况实行动态监测监管。开展交通工程建设造成耕作条件破坏或耕地被动撂荒整改行动,全面摸查因交通工程等建设造成田间机耕道路、农田水利损毁情况和被动撂荒耕地的面积底数,逐项明确责任单位和整改单位,落实整改方案和资金,到2022年底前,被动撂荒耕地要基本恢复排灌和农机作业条件。供销合作社系统发挥联结小农户的组织体系和服务网络优势,通过社会化服务的方式积极开展撂荒耕地复耕复种。
(四)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水利设施维护。落实“定期调度、分析研判、联合督导、通报约谈、奖优罚劣”机制,确保完成4.2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加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协同推进大中型灌区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将大中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建成高标准农田。推进解决“五小”水利设施损毁、年久失修,灌区斗渠、农渠等末级渠系和田间工程不配套,水不能顺畅走完“最后一公里”流入田间地头等突出问题。全面建立完善建后管护制度,压实项目所在地镇政府(街道办)、村委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责任,水务部门和农业农村部门按职责加强运行维护监督。各级政府牵头建立农田用水、用电等协调机制,镇(街道)、村要有专人负责农田机耕道路、农田排灌等设施管护,协调解决因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新建和改建基础设施等工程造成农田机耕道路、排灌设施毁坏等问题,加强机井供配电设施建设和运营维护。启动“数字农田”试点,进一步完善“互联网+”高标准农田监测监管体系。
(五)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和节粮减损。大力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实施农田宜机化改造,重点提高水稻(旱粮)机插(种)率,加强丘陵地区适用农机具推广应用,优先落实粮食生产机械购机补贴,加快“机器换人”,解决种粮劳动力不足问题。重点支持补齐水稻育秧、机械化插秧、粮食烘干机械化短板,协调解决粮食烘干库棚用地、用电等问题。扎实推进节粮减损工作,推广宜机品种精量播种技术,节约生产用种,推广倒伏受灾作物收获机械,开展水稻机收减损大比武活动。将农机手培训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培育一批机收减损能手和优秀作业组织。
(六)强化科技支撑,创新技术指导。围绕粮食稳产增产目标,抓住种子这个关键要害,及时发布推广一批高产、优质、抗逆、宜机作业的粮食作物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重点推广良种良法良机配套技术,开展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活动,促进增产增收。配合省持续推进“1+51+100+10000”新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1个省级农技推广服务驿站、51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100个县级农技推广服务驿站、认定10000名农村乡土专家)建设。配合省实施“1+20+100+1000”农技推广服务乡村行专项行动(总队1支、支队20支、大队100支、小分队1000支共10000名大学生的“金字塔式”农业技术服务团队),建立覆盖全市的广东农技服务乡村行轻骑兵队伍,开展系统性农技推广服务。各地创新技术指导服务方式,大力开展“三农”服务下乡活动,为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现场或在线指导、诊断、答疑和线上培训等远程技术服务,印发适用技术资料,多措并举把先进适用技术送到农民手上、落实到田间地头。
(七)加强农资监管,稳价格保供应。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等违法行为,净化农资市场,维护农民权益。对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供需、市场价格变动、到县到村率等进行定期调度。稳定化肥供应,防止化肥价格过快上涨,打击炒作和囤积居奇,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系统农资供应主渠道和保供稳价作用,保障春、夏种等化肥使用高峰期的市场供应。积极与省同步建设覆盖“耕、种、管、收”全程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农业主产区线上农服“一键直达”、24小时全天候服务响应和2小时内农资农技送达。
(八)推进生产托管服务,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构建县镇村三级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协办体系,整合农户服务需求和生产托管服务资源,为农户、托管服务组织提供居间服务,引导行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加强政策引导,积极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层供销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生力军。扩大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覆盖范围,继续推进阳春市农业生产托管项目县建设,带动农业生产托管面积超过26万亩,重点推进粮食作物集中连片托管、全程托管。以建设丝苗米特色农业产业园,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粮食产业专业镇(村)建设为抓手,扶持壮大我市粮食产业,打造丝苗米、大豆、冬种马铃薯、甘薯、鲜食玉米优势片区。落实扶持政策,支持乡贤、返乡青年、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发展多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粮食产业园实施主体、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粮食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加大各级财政奖补力度,支持承包农户以出租(转包)、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土地经营权,或采取生产托管、联耕联种、代耕代种等多种方式,解决农村承包地细碎化、流转难等问题。优先将符合条件、承担土地流转试点、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等任务的镇、村,纳入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农业特色专业镇(村)、农业产业强镇建设范围。支持供销社、粮食生产龙头企业实行产购储加销全链条建设,强化品牌赋能,以打造“漠阳味道”区域公用品牌为契机,加强企业产品品牌建设,提升本地粮食产品知名度,带动小农户参与并分享全产业链收益,提高种粮综合效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九)强化农业金融支撑。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支农产品和服务,拓宽金融支农渠道和方式,充分发挥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作用,突出对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的支持。加大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力度,争取水稻种植保险全覆盖,分散粮食生产风险。提高保险赔付效率,在索赔资料收集齐全的前提下,争取早、晚稻水稻保险赔付分别在8月底和12月底前全部落实到位。
(十)积极防范应对农业灾害。立足防大灾、抗大险,坚持防早、防小,积极防范2022年可能出现前旱后涝等气象灾害对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配合落实国家救灾备荒种子储备任务和省级应急种子储备任务。气象、水务、应急、物资储备、农业农村等部门加强区域性、阶段性灾害预测预警,及早制订防灾减灾预案,做好物资和技术准备,指导农户落实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措施。科学调度,统筹兼顾抓好防汛抗旱,全力保障农业生产用水。积极开展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抓好水稻“两迁”害虫、红火蚁、玉米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害防控。加强监测预警,建立田间监测平台。坚持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在早晚稻防控关键时期,组织各地落实防控措施,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着力提高防控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
阳春市农业农村局
2022年8月19日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
正在阅读: 对阳春市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委员提案第54号的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