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三次]关于传承传统文化扶持我市粤剧团发展的建议

2023-11-17 10:03:02 文章来源: 阳春市政协办
字体: 【    】

  民盟阳春市基层委员会

  粤剧是广东及广西粤方言区最大的剧种。2009年10月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近年来,市粤剧团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粤剧的舞台设施、院团建设、表演场次都得到了提升。但是,随着各种新的文娱活动出现,粤剧文化也面临着受众减少、传承人不多、影响力剧减的消亡状态。如何通过传承与创新让粤剧文化得到新生,是一道难题。

  一、市粤剧团基本情况

  阳春市粤剧团组建于1952年,是阳江地区唯一的国营演出团体,出色承办了阳春市政协主办的《和谐之声》活动,2013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特色文化品牌”,是粤西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近年来,市粤剧团致力于文艺精品创作,并取得了优异成绩。从2015年开始,精心打造大型古装廉政粤剧《蕃薯县令》,在全省各地及澳门地区演出近百场次,被广东省委宣传部授予全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6年,阳春市被授予首批“广东省戏剧之乡”。2017年,《蕃薯县令》受邀赴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演出。2020年,打造本地爱国题材粤剧《李惟扬传奇》,获广东省广播影视评奖中荣获二等奖。2021年,打造大型红色题材粤剧《信念》,得到阳江、阳春两地群众的高度评价。

  二、存在问题

  (一)粤剧文化宣传不到位。现代粤剧已经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从只说古代故事,到讲述革命故事、回顾党史,再到现在各种生活主题的现代粤剧,表现内容丰富多彩,但粤剧市场仍然不理想,观众断层是很大的原因。现在粤剧观众以老年人为主,因为他们受到粤剧文化长时间的熏陶和影响,已习惯将粤剧作为一种娱乐消遣活动或精神寄托。年轻一代不爱粤剧,是由于他们自小接触粤剧少,感受不到粤剧文化魅力。究其原因,这跟粤剧文化宣传不到位,没有争取和培育观众有很大的关系。

  (二)阳春市粤剧团经济现状不好。目前,阳春市粤剧团共有演职人员50人,年总收入约120万元,其中财政拨款70万元,商铺出租收入20万元,演出收入约30万元(由于疫情影响演出费有所减少)。年总收入与支出对比缺口较大。粤剧团目前虽然能基本维持运转,但因为开支较大,所以人员工资较低。行业的收入和付出不成正比,导致人员流失严重且难以补充。

  (三)缺少集表演、排练、创作于一体的粤剧文化阵地。阳春粤剧团无固定演出场所,无法对市民观众进行常态化服务,无法定期开展多层次的粤剧文化交流、展览活动,我市也缺少对青少年宣传、教学粤剧的活动场所。阳春市粤剧团现排练场地简陋,难以满足粤剧团工作人员的排练、创作、表演需求。

  三、几点建议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推进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市,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要以创新而有趣的方法进行宣传,让更多人对粤剧产生兴趣,进而了解、关注、重视粤剧,为文化传承作出贡献。一是善用媒体资源,利用公众号科普、短视频推广等大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对粤剧知识进行普及、传播。二是在校园、社区等设立粤剧文化宣传专栏介绍相关文化知识。三是开展粤剧孵化项目——少儿粤剧公益课程,培养粤剧曲艺继承人,营造全民参与的文化氛围。四是组织市粤剧团开展粤剧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活动,表演知名曲目,提高群众对粤剧艺术的群众基础,营造粤剧氛围。

  (二)政府出台粤剧文化的扶持政策。一是政府实行以奖励代补贴,加大政府购买阳春市粤剧团进行演出服务的力度,将获奖的剧目和传统的经典剧目作为常态化惠民演出内容,不仅能让老百姓欣赏到更多的传统艺术,也能为粤剧团增加表演场次、提升收益。根据省府办《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16〕11号)中“政府通过场次补助为主、集中采购为辅的方式,组织地方戏曲艺术院团到农村、学校演出,争取每年让大中小学生至少欣赏一场戏曲演出,逐步实现每年在每个行政村至少有一场戏曲演出”精神,建议我市将粤剧演出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每个镇(街道)每年组织不少于2场粤剧惠民演出。二是组织艺术培训机构与剧团合作举办粤剧培训班。通过开办少年、成人粤剧粤曲培训班,让人们了解和学习粤曲传统文化,解决观众断层问题,助力推动我市粤剧文化传承发展。

  (三)加快粤剧文化阵地的建设。建议规划建设集演出、排练于一体的综合大楼或戏院作为阳春市粤剧传承基地,由市粤剧团管理和使用,不但解决了剧团的演出、排演问题,也解决了阳春市作为广东省首批戏剧之乡,却没有一个正规大戏院的现状和困境。粤剧文化阵地能给创作者营造更好的创作环境,有利于粤剧工作者多挖掘本土题材,打造出更多优秀的曲艺作品,为阳春粤剧文化事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