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四次]关于进一步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力度夯实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根基的建议

2024-02-07 16:12:52 文章来源: 阳春市政协办
字体: 【    】

  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设成高标准农田”。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升地力的关键所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和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根基。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形势和目标要求仍然有较大差距。

  一、基本情况

  我市是农业大县(市),耕地总面积66.84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为63.16万亩。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根据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积极调整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思路,把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水利灌溉工程建设工作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不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11年以来,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进一步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共投入资金 10.88 多亿元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61个,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75.46 万亩(含复建面积)。同时,累计投入资金2.7亿元,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56宗、灌区改造工程23宗、西山陂灌区节水改造项目1宗、农田水利示范镇项目1宗等,改善全市水田面积27万亩。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全面改善了项目区内农田道路、护岸(挡土墙)、桥涵、机耕路、人行道等农田基础配套设施,基本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渠相连”的田间建设目标,推动粮食亩均产能增加10%-20%,全市每年增加粮食产量约3万吨,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条件,持续筑牢了全市粮食安全保障。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比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仍存在差距。

  (一)投入不足,建设与新标准存在差距。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少(2014年亩均投入1200元到1500元,到2021年亩均2300元),且由于我市属于丘陵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本较高,在2022年前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时,只能“看菜吃饭”,降低标准,着重抓排灌渠和机耕路建设,与国家对高标准农田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总体要求存在较大差距。2023年,省下达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1万亩,其中新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0.3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建设项目0.7万亩,投入资金约3000万元,达到亩均投资达3000元的标准,但以这样标准实施建设处于刚起步阶段。

  (二)设计顾此失彼,建设存在不少短板弱项。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多部门、多渠道建设,按照部门职能分工,灌区水源工程和主干渠道归口水利部门,田间(田块)农田水利由农业农村局负责,土地规划由自然资源局负责,因未能做到统筹兼顾,导致项目规划不够统一,建设设计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规划不切实际,出现高中低区建设脱节,有的低中区建好了但临近主干渠的高区尚未建设,导致高标准农田灌渠出现引水瓶颈甚至无法引水。二是高标准农田灌渠走势不合理,有就易避难的现象导致出现边角死角较多。三是灌渠分布不够合理,存在小渠过多大渠不足的现象,缺乏使用的灵活性。四是高标农田机耕路规划不合理,且相当部分路况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五是部分灌渠和排渠的设计也不够科学合理,该大的不大该低的不低,导致排灌功效不理想。六是灌排渠的水利设施及机械化耕作通道还有待完善。此外,还有断头路、断头渠以及灌渠两边的填土平整等遗留问题。

  (三)管护不够到位,作用发挥缺乏可持续性。一直以来,由于管护主体责任不够明确,机制不够完善,相当部分项目工程重建设、轻管理,且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后期管护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管护资金欠缺(仅依靠32元/亩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经济补偿补助金作为管护资金),导致许多高标准农田项目建成后,处于无人管理状态。根据抽样调研,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在管理方面问题主要表现有:一是管护责任不到位,导致平时的清淤清杂清违无人管。二是耕作机械损坏时无人管。三是自然灾害损坏时无人管。四是村级没有任何管护资金,使小修小补及日常的基本维护工作无法开展。

  (四)社会认知不够,村民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积极性有待提高。建设“一头热”,对于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宣传力度不足,只建不宣,全社会对高标准农田的认识不足,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和管护的热情不高,难以形成长效的全民共建共管共享氛围。

  三、意见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提出:要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国务院总理李强对推进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作出重要批示指出:要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我们要抢抓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标准农田的新要求新机遇,下大功夫统筹谋划好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

  一是抢抓机遇,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升级改造。202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2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则提出了“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的新要求。这说明,从2021年到2023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年三大步,实现了从“加强”到“持续推进”,再到“提高投入标准” 的有序推进。我们要抢抓国家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提升的机遇,创新投入机制,加大统筹资金投入,用足用好土地出让收益、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专项债券等,同时引导金融、社会资本投入,提高亩均资金投资标准(争取亩均投资3000元以上),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让全市60多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由“粮田”变为“良田”。要分类施策,一方面,对未建成的要按照规范化进行建设,避免“贪大求多”,综合考虑粮食供给保障能力、耕地增产压力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等指标,稳步推进。另一方面,对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建议市政府成立专门调研组,梳理出存在的问题类别和田亩数量,借助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契机,加快推进提升改造,确保建一块、成一块、管好一块,并长期发挥效益。

  二是加强统筹协调,优化规划设计方案。农业农村、水利、国土资源等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在实施项目规划设计时,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与耕地质量、水利设施、农业机械化等提升相结合,优化高标准农田布局,使设计、建设满足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等七方面要求和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求。同时,要加快推进全市“五大灌区”改造工程,统筹规划好田间主支渠连通灌区,做好高标准农田水源头文章。

  三是健全管护机制,保障高标准农田可持续发展。农田建设“三分靠建,七分靠管”,要在精管细护上提实效。要加强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建前、建中、建后的监管。从规划、设计、建设、竣工验收等全过程强化督促检查,确保建设有质量、投入使用有实效。制定完善建后管护制度,明确管护主体,压实管护责任。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原则,建立健全以“市政府主导、镇(街道)负总责、村为主体”的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机制,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功能,构建合作社、专业管护人员、专业合作组织等共同参与的管护体系,有效落实管护责任;将管护范围、管护责任列入项目实施方案,可结合“田长制”管理模式在每个自然村设置兼职管水员,落实好管水和巡查责任。要加大投入落实管护工作资金。将管护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同时用好各村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经济补偿补助金”,建议市政府每年统筹涉农资金1000万元以上用于高标准农田的管护。通过财政支持一点,群众自筹一点,解决管护资金,形成长效机制。可探索引入保险机制、购买第三方服务、委托专业化机构等市场化方式,因地制宜建立管用有效管护机制。

  四是加强宣传引导,提高高标准农田管理规范化水平。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要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利用新闻媒体和各种舆论工具进行广泛深入民心的宣传,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营造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加大打击力度。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用“长牙齿”措施保护耕地。分级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整合监管执法力量,形成合力,严厉打击违法占用耕地的行为,不断提高高标准农田管理工作规范化法制化水平。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