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周恩来总理建议把“僮族”的“僮”字改为“壮”,“僮族”称“壮族”。同年10月12日,国务院作出批复正式将“僮族”的“僮”字改为“壮”字,所有僮族自治地方名称都作了相应改动。
在僮(壮)语中,“那”字是水田意,如那旦、那漠、那排、那龙、那山等等。据《阳春县志》1996版统计,阳春带那字地名的村落共有42条。这些地方应为境内的“主僮”所居之地。“主僮”之外,还有从广西迁来的“客僮”。“客僮”进入广东始于北宋,多在明清。康熙《阳春县志》卷之十载:“夫獞猺出湖南滨洞后……稍入广西古田等县,佃种田,因讨猺招至入广东……”明万历《阳春县志》对这些“客僮”也有记载:“瑶山九十四处亦有僮居,黎涝村(今松柏云容)僮人韦扶双等六十家居之,三十里至北河村僮人韦扶思等二十家居之……正西方粟子山叛僮梁扶记等七家居之……林例村(今圭岗小水管理区内)叛僮陆公省等三十家居之……车田村叛僮丹公蛮等四十家居之……大田村叛僮梁水福等二十家居之……那刀(现名那柳)叛僮韦扶间等二十家居之……双垌村(今圭岗圩边)叛僮莫公富等四十家居之……高垌山叛僮韦应望等四十家居之……那到山叛僮罗大相等二十余家居之……瓦寨村叛僮郭文昌二十家居之。”上述记载共317家,其中韦姓120家,莫姓40家,丹姓40家,陆姓30家,梁姓27家,罗姓40家,郭姓20家。嘉靖十二年(1533),明朝廷派63000大军往阳春西山剿瑶时连同这317家僮户一同剿杀。
“客僮”还有一部分是从广西招来镇压瑶民的俍兵及其后裔。包括有明正德(1506—1521)知县黄宽招广西俍兵200余家,平瑶后留二处给俍兵囤居;明中期,刘廷亮与伍、林、黄姓捐资赴广西招俍兵700余人回阳春剿瑶,平瑶后签诸里排荒田租给俍兵囤居;明天顺间(1457—1465)肇庆知府黄瑜从广西调俍兵3000余名到阳春平瑶,后留93家目兵屯守罗定、东安、阳春隘口,其地名分别为石咀、石鹅、新村、新寨、犁头陂、石古、石鼓、石主、石门、大岩、木逯迳、营地冈、马落窿、岩脚、油甘、新立寨等黄、刘、嚣、李、马、磨、覃、梁各姓俱系俍兵苗裔云。”据考证,现河朗阳三村委会的马、磨、嚣、艮等姓,应是当年俍兵后裔,即“客僮”后裔。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
正在阅读: 阳春境内僮族源流概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