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塔

2024-10-12 16:10:12 文章来源: 春州寻韵
字体: 【    】

文塔1.jpg

  文笔塔又叫春城文塔,也叫番塔,位于春城西南岗背岭北端,建于清朝嘉庆元年(1796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它既是作为古城镇的春城标志之一,也是阳春市的重点保护文物。文塔高23.3米,九层,八面,中空而不能攀登,为砖石灰砂结构。第一层为花岗岩石块砌成,基围35.25米,内径为3.2米,外径30.4米。从第二层起每层顶上收级0.7米出檐,运用叠涩砌法组成平台塔廊。二、四、六、八层南北对开砖圈拱门,高1.9米,宽0.82米;三、五、七层东西对开砖圈拱门,高1.9米,宽0.78米,其余每层各面开的塔门均为密封状,塔刹用铁穹覆盖。铁穹顶曾遭雷击,有过损毁,一、二层塔檐和拱门的砖块也曾脱落,塔顶生草木,但整座塔的轮角基本完好无缺,巍然屹立,尽显文采光华。

  春城文塔历来充满了奥秘。文塔就是文塔,干嘛带个“番”字的外号呢?这是一秘。二秘:通常城池之塔可供登临,观光览胜,抒怀胸臆,是文人墨客的雅趣,但春城文塔欲登无路,可仰视不可登临,何解?三秘:塔为笔杆,门为文路,有踏无门不为塔,但该塔九层八面六于四道门,有五十六道门是封死的,只能看到朱红色的拱型门状,为什么?四秘:文塔,顾名思义取其笔的形似,塔尖应如锥,但该塔为“铁穹覆盖”,状如皇冠之顶,如其说似笔尖,倒不如说似乌纱帽,这又是为什么呢?

  有人探秘解释其原因。一说:漠阳河汹涌澎湃,多生涝灾水患,堪舆家就倡议在此处建塔,锁其水口要冲,塞其水路要津,免却水灾是也;二说:岗背岭本属山蛮荒地,龙脉凶悍,直冲县衙,多生造反之徒,故在阳春为县令者,多者三两年,少则几个月,都得“卷铺盖走人”,必须建塔以掣之;三说:浙江才子沈权衡任职阳春县令期间,有感于阳春地理偏僻,文风未开,古道闭塞,必须建座番塔才能开启学子智慧……说法种种,用意不一,但归根到底没有说清楚文塔奥秘。

  这可以理解。毕竟古人已随风月去,江山不复旧时颜了。稔花无语,谁能说清楚昨日的闲云色块,路草雌雄呢?但凡古迹,很多时总会给人以悬念,仅此一点也足可以发思古之幽情了,所以不妨臆测如下:

  就上述而言,可归两类:一类是积极的。锁水口、镇水患、倡文风、启民智,这都是功德性的标志。另一类是消极的。所谓镇龙脉以掣邪恶,经不起推敲,文塔建好后,当县令的本该届届连任才是,但从建塔时的清嘉庆元年到清宣统的一百多年间,所有的县令多则两年余,少则一个月都另行高就了,只有一位名叫徐沅的吏员,在阳春当了7年知县,但仔细一查,却是代理的,可见,文塔造福县令一说,并不确切。

  看来还得从番塔的名号说起。文塔之所以叫番塔,一是其一、二、四、六、八层是南北走向的拱门相通,三、五、七层是东西走向的拱门相通,整个塔型正好形成了三个“十字架”,这是上帝观念的耶和华标志,有着浓重的番邦色彩:二是塔外塔内不设阶梯,但塔檐却用五层砖角组合成麒麟片,类似泰国庙宇用于供奉舍利子的舍利塔,是没有阶梯登临的,这也充满了番邦味道;三是八角砖塔所设的六十四道门,显然出自《易经》六十四卦的卦象,但建塔者却偏偏封闭了五十六道塔门,这就是玄机所在了。据说当时的建塔者说:“阳春日后出了状元,其余五十六道门就可以打开了。”这是对阳春学子的殷切祈勉吗?不得而知,但建塔者故意打破传统格局而迎合番邦观念,却是显而易见的,而正是这种观念,恰到好处地标示出了春城文塔的世界性意义,这是其它古城文塔所没有的。

  至于最后把塔顶建成皇冠状,显然是为了迎合皇权统治的需要,多少渗透着建造者的追求寄托,有哪位官员不希望自己的顶戴永存呢?看来,建造者借助“欧风泰雨”的同时,又渗和着一些自己的精神寄托,正是春城文塔的建筑创意所在,对此良苦用心,是应当值得肯定的。

  人们当然无需过多臆测建造者的心缘机蕴,作为古建筑,它的存在就是一个奇迹。至于锁水口、镇涝灾之说,至少在出发点来说是善良的。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就是砖塔,能建起这么一座高塔,乃属不薄的善义。看到它簇拥在野草荒山之上,离落于峰回绿树之巅,却有点苍茫之感让人挥之不弃,若然在塔身之外架起钢筋阶梯让游人登临观光,再凿通其余五十六道砖门,让六十四卦象浑然一体,该是如何的赏心悦目呢?

  (文:蔡少尤、摄影:龙敏)


浏览次数:-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

正在阅读: 文笔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