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过冷坑,早就想一探冷坑的韵味。春日的一个周末,终于放下一切俗务,来了一次寻韵之旅。
冷坑是漠阳江源头,地处金竹大山,从阳春河朗镇云帘村驱车可到山脚。山不陡,坑却有点深,沿着坑边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一路走入山去,风光无限,一步一景。站在原地,往前看是一道风景,往后看,又是另一道风景。山里林木苍翠,藤蔓处处,随风摇曳;溪中清流汤汤,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溪水潺流于坑中乱石,声如仙乐。微风过处,薄雾暝瞑,清凉沁肺,如入仙境。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有文“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又文“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行进在铺满枯叶的山道,看着眼前的景物,我们仿佛走进了文中描述的场境。
走着走着,在绿树掩映之间,一座泥砖瓦屋忽然映入眼帘,同行即有人脱口一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歇脚在一棵高大的枯树旁边,面对四周一棵棵生机盎然的树木,一句“病树前头万木春”又霎时浮现脑海。文本上的唐诗宋词,我时有翻阅,但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心灵契合。眼前的景致,不就是那无字而立体的宋词唐诗吗。你看,那潺流于坑底石头上的小溪,不就是一幅“清泉石上流”的山水画么。
冷坑的韵味。体现在“幽、清、奇、凉”四字。
幽就是幽静,入得山来,俗世滚滚红尘,都市繁华喧嚣,即被屏蔽,归于无形。唯有风过林梢的沙沙声,水流小溪的淙淙声,间或鸟儿的啾啾声和游者的足音及欢笑声,活脱脱一副“蝉鸣林愈静,鸟啼山更幽”的意境。
清就是空气清新,呼吸在这大山深处,空气仿佛水洗一般纯清,钻入鼻孔的都是花草树木散发出的特有清香,同伴开玩笑说,用仪器测下,保准负离子严重“超标”。
奇就是奇树奇石、奇藤奇花。先说树,游览当中,我们发现了好几棵小水桶般粗的黄牛木树。可别小看,这树木质坚硬,生长缓慢,能长成这般模样,据说要上百年呢。还有就是几棵长在大石缝中的白银树。端详着这夹缝中生长得勃勃生机的树木,于惊叹敬佩之余,不由人不生出某种感悟。
再说奇石。山中有许多形状各异的大石,单说其中的一块,虽重约几吨,但听说人站在石上或倚在石旁,稍一用力,巨石就会微微晃动。我们站上石面,试了一试,果然有晃动之感,脚底也为之一酸。当地人说,有时大风吹来,石头也会晃动,故名风动石,大家不由得慨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林中藤蔓,相互細绕,悬挂于树木之间,形状各异,有似巧娘编织的门帘,有如巧匠制造的屏风。其中一处藤蔓更为奇特,两条藤經在一起,扭成一股,垂悬树上,无论远观近看,都似一条人工扭结的大麻绳,不禁令人感慨造化之玄妙。同行中即有人口占一绝:他山但见藤缠树,此处又见藤缠藤。凝心聚力成一股,欲上云霄缚鲲鹏。
至于奇花,当然要数禾雀花了。那天,一行人穿梳于林木藤蔓间,突然,不知是谁惊道,“哗,快来看,禾雀花!”大家闻声而疾动,纷纷拿起相机、手机。但见眼前之花,依藤而生,一簇簇,一串串,仿佛一只只小鸟相互依偎在一起,神奇之极。禾雀花啊禾雀花,果然长得酷似禾雀,果然名符其实。“快来拍,这里还有,又多又靓”!先头部队中,不时有人大声呼叫,大家兴趣盎然,循声而遂,兴奋莫名。一时间,呼叫声,回应声,此起彼伏,整个山林,回荡着一片欢声笑语。大家一边说笑,一边拍过不停。好在现在是数码时代,若在过去,真不知要“屠杀”多少胶卷了。
冷坑给人的感觉是十分亿惬意的,虽然大汗淋漓,却无闷热之苦。盖因山中草木茂盛,阴翳蔽日,加上坑里常年不绝的潺潺流水,置身其间,让人倍觉清凉。听向导说,就算是盛夏季节,这里依然是清凉一片。我想,这应是“冷坑”一名的由来了。
下山时,有一段小插曲,同伴中一纤纤倩女,行进中,忽然被发觉从队伍中消失了,大家急忙大声呼唤,不想竟从山脚下传来回音。这么快?诧异中,乃悟因害怕山蚂蝗叮咬,激发潜能,以洪荒之力奔逃而下,众人又大笑不止。
下得山来,众人或蹲或坐于溪中石上,掬一把清泉,一洗汗尘,精神为之一爽。入此山,出汗、养眼、洗肺、静心,大家都说不虚此行,听说这里秋天的景色另有一番风韵,大家不约而同地说,“冷坑,让我们相约今秋”!
(湛振健)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
正在阅读: 【游记】春州寻韵到冷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