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意取“漠水之阳,四季如春”,地处广东省西南部、漠阳江中上游,是广东省面积第三大县(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地质公园、中国春砂仁之乡、全国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中国岭南生态康养胜地、国家卫生城市、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园林城市等。全市总面积4037.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22万人;下辖15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309个村委会、42个社区。
阳春底蕴优势明显。历史源远悠长,三国吴赤乌元年(238年)置莫阳县为阳春地建县之始,南朝梁普通四年(523年)改设阳春郡并置阳春县,1994年5月撤县设市(县级)。自然资源丰富,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达300多万千瓦,境内已探明矿种有40多种,其中石灰石储量在14亿吨以上,是全国矿产最丰富的6个县之一。生态环境良好,具有中国大陆最南端喀斯特地貌、国家4A级旅游景区凌霄岩风景区、春湾风景区等奇秀山水,还有鸡笼顶高山草原、鹅凰嶂森林生态等优质资源,有11个自然保护地,其中1个国家级地质自然公园,1个省级森林自然公园,2个自然保护区,6个县级森林自然公园,1个县级湿地自然公园,全市森林总面积414.91万亩。
阳春交通日臻完善。阳春市是珠三角与粤西、北部湾交通枢纽,距广州市、珠海市约200公里,距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阳江港48公里。中(山)阳(春)高速、云(浮)阳(江)高速、汕(头)湛(江)高速、西部沿海高速、沈海高速、三茂铁路、深茂铁路构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待广湛高铁、阳(春)信(宜)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阳春市将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城市群“一小时经济圈”。主要位于阳春的双坪场址作为阳江机场首选场址获批,建成通航可直飞全国主要城市,阳春市将构成“海陆空铁”现代立体交通网络。
阳春产业基础扎实。阳江阳春产业园区(以下简称阳春产业园区)于2007年5月被认定为省级产业园区,并于2022年7月由省人民政府批复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纳入广东省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建设,规划“一园四区”(一园代表阳江阳春产业园区,四区指新吉片区、潭马片区、陂面片区、阳春空港经济开发区),总面积超3万亩,其中新吉片区规划总面积8825亩,主导产业为装备制造、智能家电、中医制药、食品加工;潭马片区规划总面积11187亩,主导产业为新型建材、装备制造和智能家电;陂面片区规划总面积11279亩,主导产业为智能家电;阳春空港经济开发区正在谋划。近年来,阳春市大力发展工业母机产业,晟泽机械、创能精密机械、铁骑重工、上海汉霸机电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工业母机项目已落户阳春,工业母机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明显。
阳春营商环境优良。深入落实“营商环境年”各项部署,增设“快办窗口”,最快5分钟办结单笔业务;成立“一站式涉企服务岛”,实现“惠企政策兑现”、“帮办代办”等服务功能进驻。推进市政务服务中心无差别和分领域综合窗口改革,新综合窗口设置8个前台窗口,可实现20个部门的业务“一窗受理”。阳春市不动产登记中心被评为全国不动产登记便民利民窗口建设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同时,结合实际创新改革,不断优化企业服务,产业投资项目“拿地即动工”改革探索成功,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点状供地”改革成为阳江市唯一入选广东省基层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集成式改革的典型案例,全面落实各项惠企政策,真心为企业纾困解难,着力打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真正让广大投资者在阳春放心办企业、专心搞经营、安心谋发展。
阳春致力加快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保持平稳发展。全力以赴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高质量发展打开新空间,构建“5+2”产业体系,随着广湛高铁阳春段、阳信高速阳春段、市政基础设施新建与升级改造工程等一大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以新担当新作为谱写阳春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为阳江现代化建设和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阳春贡献。2024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392.51亿元,同比增长3.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5.09亿元,同比增长10.7%;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0.56亿元,同比增长1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83亿元,同比增长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