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司法局:立足实际 早谋划 提前实现我市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

2016-04-28 09:32:50 文章来源: 阳春人民政府
字体: 【    】

省司法厅、阳江市司法行政工作会议结束后,我局迅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并作出相关工作部署,助力平安阳春、法治阳春建设,加快推进我市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工作。截至420日,我市已建成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347个(其中本市级1个、镇级3个、村居343个),实现了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为市民提供了基本法律服务。

一、领导重视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我局及时调整了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按照“一把手”工程的要求,由局长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基层股,具体负责日常工作。

二是深入调研,借鉴先进经验。为了掌握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实际困难,先后由局领导率队到各镇街进行调研,走访了基层司法所、村(居)委会,实地查看,分别与镇街领导干部、村(居)委会干部进行座谈,掌握各镇(街)、村(居)委会在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中的短板问题和薄弱环节。在调研中了解到,基层镇(街)、村(居)委会在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工作中普遍需要解决资金运作、人员保障、机制建立等问题。为进一步借鉴周边县市区的先进经验,我局主要领导先后带领分管基层工作领导及基层股、社区矫正股、公律股、宣教股、基层司法所的有关人员到恩平、高州、化州市司法局、法制局参观学习,听取兄弟县关于构建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为我市加快建设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工作获取了宝贵经验。

三是取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阳江市司法局的重视与支持。2015年我市已完成了省的试点要求,建成了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个,镇街公共法律服务中心3个,村(居)公共法律服务站8个。按照省厅的工作要求,我市要在今年年底前增加建成13个镇(街)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335个村(居)公共法律服务站。为了推进全市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局长多次向市主要领导汇报开展工作的难点问题和省、阳江市关于推进工作的要求,取得了市主要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将推进法律服务便民工程,促进村(社区)法律服务列入阳春市“十三五”规划建议。201649日,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阳春市基层公共服务基本目录》,将公共法律服务内容纳入了全市基层公共服务基本目录。同时也适时向阳江市局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汇报该项工作推进的进度、存在问题和设想等。

二、行动迅速,积极加强部门横向协作

经多方协调,抓住全市公共服务建设的有利时机,3月与阳春市政务服务管理中心合作,将构建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纳入全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中,与其实现“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有力地保证了我市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工作的快速顺利开展,实现了立足实际、办实事、办成事的既定工作目标。至4月,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全面进驻村(居)公共服务站,在全市343个村(居)公共服务站内设置了公共法律服务窗口,与公共服务窗口接待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公共服务站配备专职人员的资源,整合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法律服务志愿者等法律人才资源,编制公共法律服务指南,以指引、咨询为主要服务方式,让有法律需求的群众享受一站式服务,为广大群众的法律服务实现“零距离”,实现了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目前,我市镇街一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正在密锣紧鼓进行中,将于5月底前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

三、以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为支撑,重点推进五项工程

一是推进育民工程。依托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今年以来,共开展各类法制宣传活动60余次,受教育人群达1万余人次。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依法治理工作,广大基层法治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二是推进便民、惠民工程。在全市设立19个法律援助工作站,建立健全了司法救助困难补助制度。将法律援助和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内容列入公共服务指南,公开办事流程,深入开展“律师送法下乡”、“法律服务进社区”、“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等活动,指引群众有事懂得第一时间找法律,懂得如何依法维权。2016年以来,办理了公证事项435宗;办理法律援助案件80宗,其中民事案件31宗,刑事案件49宗,为阳春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三是推进和民工程。探索人民调解组织进驻公共服务平台,以广大基层人民调解员为触角的全覆盖人民调解网络体系,力争实现“抓早、抓小、抓苗头,防激化”,把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有效维护基层的和谐与稳定。2016年以来,全市一共调处纠纷1112件,成功调处1076件,调处成功率97%。其中防止群体性上访11385人,防止群体性械斗663人,防止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647人,人民调解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四是推进安民工程。率先建立了5个集公益劳动、集中教育、就业指导、安置帮教功能“一体化”的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和刑释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率先使用手机定位系统、“面部指纹考勤机”等先进技术监管社区矫正人员,加强特殊人群监管工作,预防减少重新违法犯罪。20161月至420日,全市接收社区矫正人员63人,解除社区矫正人员47人,现在册接受管理的375名社区矫正人员未发现有脱管现象。2016年以来,全市刑释回归人员95人,帮教95人,帮教率为100%,特赦人员衔接率达到100﹪,重新犯罪率为0,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