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传承好家训 培育好家风”家风家训线上知识宣传活动

2023-06-06 09:48:30 文章来源: 古驿雄关
字体: 【    】

  为进一步推动培育践行主流价值观,充分挖掘向上向好向善的内生力量,讲好中华文化与家风家训故事,传播优秀家庭的治家育人经验与智慧,家风家训是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的保证。家风家训中的精华融入新的道德建设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补充。为增强群众的家风建设意识,构筑文明和谐家庭,推动重视家风家教的文明新风尚,阳春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传承好家训 培育好家风”家风家训线上知识宣传活动。

  风是一种沉淀

  从五千年的文明深处走来

带着历史的芬芳

家风是一种传承

如淡淡春风轻拂过昆仑山脉

好的家风

是沉淀在骨骼里的品格

更是砥砺品行的“磨刀石”

  家风,是传家宝,是传承文明的载体。良好的家风犹如清新的空气,能滋养身心。家风是一个家族历经岁月的沉淀,世世代代的相传,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优良风气,是一种让后代继承人立身于社会,让后代终身受益的品质。
  相信大家阅读完以下四则家风故事后,可以深刻的体会到家风深远的影响力。
  

一、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

  小时候孟子擅长模仿大人做事,孟母发现后经过三次搬迁,最终把家安在学府旁边,使孟子接受文化的熏陶,最终成为一代大家。

  图片

  

二、祖昌教孙

  南北朝时期的祖昌,任刘宋朝大匠卿,是朝廷管理土木工程的高级官员。他的孙子不爱读书,常常被望子成龙的儿子祖朔之骂。因长期被骂,孙子越来越讨厌读书。祖昌觉得儿子的教育方法不对,告诫儿子说到“他读书不行,说不定干别的事灵巧。做大人的,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兴趣,加以诱导。”之后,祖昌常常把孙子带去工程现场。孙儿对大山大河、田野村庄和各种建筑,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尤其对于天文学知识,特别喜欢。于是,祖昌带着孙子拜访了天文学家何承天,学习了很多天文知识。这个孩子后来的成就大大超过了祖辈和父辈,他就是祖冲之。

  这则家风故事说明,要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施教者(教师和家长)应该循循善诱,把孩子的兴趣引导出来,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

  图片

  图片

  

三、曾子杀猪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随着她在她后面边走边哭。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想抓只猪准备杀了它。他的妻子马上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儿子开了个玩笑罢了。”曾子说:“不可以与儿子开玩笑。儿子什么都不懂,他只学习父母的,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了他,这就是在教育他欺骗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他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于是曾子就煮猪给孩子吃了。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所以家长在孩子面前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图片

  

四、藏书教子

  苏洵以自己的勤学榜样教育儿子,对苏轼兄弟俩自小就进行精心培养。相传,苏轼、苏辙幼时贪图玩乐。苏洵便以自己青少年时代荒废学业的教训,对二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然而,这样和风细雨式的说服教育收效甚微。尽管如此,苏洵并未采用“棍棒”教育的方式,而是从孩子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入手,积极引导,诱其入门。每当孩子玩耍打闹时,苏洵就躲在他们能看得  见的一个角落里看书,聚精会神,神采飞扬。当孩子们围过来时,他又将所读之书“藏”起来。孩子们发现了父亲的这个“怪现象”以为他瞒着他们看什么好书,便趁父亲不在家时,将书"偷”出来读,渐渐地,他们也把读书当成了一种乐趣,从而驶入了成才的正轨。

  苏洵以自身为榜样,不棍棒教育逼迫孩子,而是循循善诱引导两个孩子读书。使孩子对读书产生兴趣,这才有了后来的“三苏”。

  图片

  中国家风文化源远流长,是我们不可舍弃的宝藏,它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好的家风对人的成长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希望广大青年可以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的家风文化,做好时代的传承人!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