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积极为全市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2022-02-18 20:28:07 文章来源: 阳春市融媒体中心
字体: 【    】

DSC_5036张宇.JPG

  张宇委员(代表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建议):

  争创广东省水稻特色现代产业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专题研究“三农”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进一步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牛鼻子”,目前已经建立了29个水稻类的产业园,几乎覆盖了全省所有产粮大县,我市至今没有一个水稻类现代产业园,而且是唯一未获得水稻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产粮大县,这与我市作为全国农业大县、全省第七产粮大县极不相称。

  一、争创水稻特色现代产业园的优势

  (一)领导重视,资源整合成效显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产业发展,在松柏、陂面、马水、河口、三甲、岗美、八甲等镇建成面积共1600多亩的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点。2020年还与袁隆平院士的科技创新团队紧密合作,在春湾自由村委会高村自然村试验种植超级杂交有机水稻,获得成功,实现干谷亩产480多公斤。

  (二)水稻生产优势明显,规模化种植初步形成。2020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76.36万亩,总产量约26.86万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65.19万亩,总产量约23.91万吨。目前已初步形成集种植、加工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以广东恒达粮油储运有限公司为龙头,辐射聚集了一批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在我市从事水稻种植及物流加工。至2020年底,全市拥有省市县各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0多家,基本形成了水稻规模化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农业产业链。

  (三)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联农带农工作突出。市委市政府在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数字农业(电子商务)、品牌建设等方面,切实加强对农业企业和农户提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全市粮食产业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已经逐步形成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生产管理、统一品牌销售,以及实行分户管理的“四统一分”公共服务模式,大大提高了粮食产品品质。

  (四)政策条件成熟,具备争创契机。201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绿色优质粮食工程。《广东省发展现代农业与食品战略支柱性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培育壮大广东优质丝苗米品牌,并且要在粤东西北地区主要农业县(市、区)中建设一批特色产业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二、争创水稻特色现代产业园的工作建议

  (一)完善基础设施。一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借助农田水利大会战契机,在全市规划若干个地块平整、水源充足、面积达百亩以上的连片水稻生产基地。二要做优水稻产业。大力推进全程标准化生产,建立严格的质量安全监管和责任追究制度。在做强水稻优质生产基础上,把精深加工、贸易流通作为主攻方向,引导大米加工、生产服务企业向园区集聚,布局建设一批烘干、保鲜、包装、储藏等初加工和商品化处理设施,形成生产与加工、农产品粗加工和精深加工、综合利用衔接配套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二)政策资金倾斜。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要向园区倾斜,加大对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投资力度,在资金和项目上予以倾斜,确保各项农业农村改革措施在园区落地。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撬动作用,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和工商资本投入园区建设。健全人才保障机制,鼓励引导各类人才到园区创新创业。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入园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大力发展数字田园、智慧养殖,推动农业互联网技术应用,提升园区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数字化水平。

  (三)加强支持和指导。支持有实力的粮食龙头企业积极牵头申报创建广东省水稻特色产业园。根据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关于组织开展2022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申报入库工作的通知》,尽快委托专业机构编制《阳春市省级水稻特色产业园建设规划方案》,完善申报材料,争取在2022年创建成功。

  (四)把握好创园宗旨。在产业园建设中,始终把握好“姓农、务农、为农、兴农”的建设宗旨,把产业园打造成全市乡村产业兴旺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样板。同时,通过发展粮食循环经济,注重上下游产品配套衔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生产模式。强化结构优化和全产业链发展,积极培育和发展农产品物流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在产业园水稻提质增效的同时,提升二、三产业比重,实现产业园现代农业的协调健康发展。

DSC_5059赵丽娃.JPG

  赵丽娃委员(代表民盟阳春市基层委员会、市政协科教文卫和文史委员会建议):

  加大力度解决市区初中学位紧缺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市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区人口不断增加,城区初中学位已不能满足全市适龄青少年入学需求。为推动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大力度解决城区初中学位紧缺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一、城区初中学位情况及存在问题

  现城区初中包含启贤实验学校有学位14300个,2021年秋季城区初中在校学生18846人,缺学位4546个;预计2024年秋,城区学生人数达24406人,将缺学位10106个。目前,全市城区中学都是超负荷办学,学生规模达5000至7000人的就有3间中学。为解决学生课室,部分场室被挤占做了教室,阳春三中更是临时搭建2个教室才勉强解决学生有教室上课的问题。同时,城区初中大班额和超大班额现象严重,2021年秋季,城区实验中学、阳春三、四、五中4所学校56至65人的大班额161个,66人以上的超大班额74个,平均班额达61人。2021—2022学年度春城、河西共有小学毕业生6317人,而城区初中包含启贤实验学校毕业班仅有90个,照此计算,2022年秋,城区初中一年级(即七年级)平均班额将超过70人。

  二、初中学位紧缺的主要原因

  (一)城区学生剧增。由于学龄人口增长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区初中学生从2017年秋季开始明显增加,5年来呈快速增长趋势。2016年城区初中学生9562人,2021年秋季,城区初中学生18846人,比2016年增加了9284人,增加接近一倍。

  (二)初中学位建设滞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加大对基础教育投入,近10年来新建了6所和扩建了8所城区小学,大大缓解了城区小学学位不足问题。但未新建1所公办初中学校,只改建了阳春四中一幢教学楼,增加学位750个,初中学位建设严重滞后。

  (三)师资力量不足。由于各方面原因,近年来全市教师外流情况较为严重,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特别是市实验中学和阳春五中的教师严重缺失,致使教师教学工作量过大,影响教学质量。据调查,城区几间中学都严重缺乏教师,为解决问题,部分学校招聘近100名志愿者,个别志愿者甚至不是师范专业毕业,水平参差不齐。

  三、解决初中学位紧缺的建议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市政府要根据全市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到规划先行。重点要做好阳春六中、七中甚至八中的建设规划。可根据城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河东南、河东北及河西片各规划建设一所中学,未雨绸缪解决城区初中学位紧缺的问题。同时,要把学校建设纳入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规划中,通过实行教育用地联审联批制度,严格执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依法落实城镇新建居住小区配套标准化学校建设,即10000户以上的居住区,必须单独配建中学;3000至5000户居住区至少应配建1所小学。如果新建住宅小区规模未达到配套建设中学最低标准条件的,建议与相邻其它住宅项目联合建设学校。

  (二)多管齐下,加大投入。一要建立城区初中学校增加学位投入机制,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已有的教育投入政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城区初中增加学位所需经费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把初中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并做到逐年增长;二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三要建立开发住宅小区必须交纳相应教育配套设施建设所需资金的制度(房地产开发社区和教育配套资金)。

  (三)加快建设,保障供给。要加快推进阳春三中迁建项目,建议三中初高中剥离,新三中校区办高中,现三中校区办初中。同时,加速阳春四中、五中的综合楼建设。通过促进这些项目的建设,保障2022年初中学位供给。

  (四)加强招聘,解决师资。要根据阳春实际,向上级争取政策,适度放宽教师招聘条件,不要局限于只招聘研究生。通过放宽范围,增加招聘对象,使城区初中学生能按数量按比例配足合格的教师,解决一些教师教学工作量过大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阳春教育事业发展。

DSC_5083华世雄.JPG

  华世雄委员(代表九三学社阳春市支社建议):

  完善市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2016年,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各地要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设施,加强健身步道、骑行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场地设施建设。到2030年,基本建成县乡村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3平方米,在城镇社区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

  阳春市区(含春城街道和河西街道)常住人口大约26万,按国家要求,市区应该配备60万平方米体育场地。

  据统计,我市春城街道的体育中心占地约1.8万平方米,篮球馆占地约0.3万平方米,东湖广场占地约2.75万平方米,中心公园(含湖水区域)占地约5.5万平方米,河西街道的名树公园占地约3.2万平方米。另外,春城街道东湖环湖步道长约3.3千米,东湖绿道长约8千米,如果按人行道宽2米、车道宽4米计算,总面积大约6.8万平方米。加上城区各中小学校和行政、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所,城区体育场所总计占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只有国家标准的二分之一。此外,我市体育场所还存在布局不合理、设施配套不足、对群众开放程度不够等问题。

  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人民群众开展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和积极性都很高,对体育场地设施的需求十分迫切。为落实上级有关要求,满足全市群众体育锻炼的需求,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启动编制城区体育场所专项规划

  要结合本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根据国家和省对体育场所的要求,对建成区和新规划建设区应配套体育场所和设施进行专项规划,并确保全市新区发展严格按规划建设。

  二、规划建设新的体育中心

  我市曾规划在阳春大道与东湖绿道入口的交汇处建设一所新的体育公园,初步命名为东湖体育公园。后因土地原因导致这一项目被搁置。要站在全市发展的高度,科学规划一间功能齐全、配套设施完善的新体育中心,并争取早日建设,提升全市城市形象。

  三、对居住小区应配备基本的体育场地设施

  根据广东省的有关要求,新建居住小区要按照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健身设施。新建居住小区要建设一个面积不小于800平方米的多功能运动场,配置多种球类场地。

  对于我市新规划的楼盘,应按要求配备足量的体育场地设施,特别是受群众欢迎的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的场地设施。小区道路设计应体现连贯性,实施人车分流,方便群众开展跑步锻炼。建成后还要落实开放体育场地设施,不得闲置或人为设置不必要的阻碍。对于已建成的楼盘,要落实开放已有的体育场地设施,并跟进后期维护,保持体育锻炼功能。对于老旧城区,应充分利用空闲场地(如街心公园等),想方设法为群众配备健身器材。

  四、加大现有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单位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

  要加大全市体育中心足球场、篮球馆等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对群众免费开放或低收费开放的力度。鼓励我市有条件的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等体育场地设施适时向社会开放,为全民健身发挥积极作用。

  (照片摄影:植兰裕)

浏览次数:-
 

扫描二维码随身看资讯

正在阅读: 政协委员积极为全市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