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关于对阳春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18号提案答复的函

2025-01-10 18:04:31 文章来源: 阳春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字体: 【    】

梁欣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我市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建议》收悉,经综合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林业局和市民族宗教局的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办理情况

  (一)关于推进科学规划,为文旅融合发展加强品牌建设的建议。

  我局于2021年牵头编制完成了《阳春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21-2035)》、《阳春市乡村旅游规划(2021-2035)》、《阳春市旅游目的地营销策划(2021-2035)》和阳春市全域旅游全景图,2022年9月14日,我市被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为第五批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目前我市正在积极优化“一核一带两心六组团”(一核:漠阳江百里画廊景区,一带:漠阳江风光休闲旅游带,两心:阳春城市旅游集散与服务中心、春湾旅游小镇副中心,六组团:春湾-凌霄岩喀斯特休闲度假组团、鸡笼顶高山草原户外组团、鹅凰嶂温泉生态度假组团、马兰风光田园休闲组团、春城文化休闲康养组团、岗美红色教育体验组团)的全域旅游发展空间布局。

  民族宗教局以乡村振兴为契机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将永宁镇横垌村委会这个少数民族人口较多、民族文化传承较好的瑶寨作为打造重点,近两年,致力推进永宁镇横垌瑶族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并从人文景观、产业发展对永宁镇横垌瑶族村进行了整体规划。该村现已经纳入广美和阳江职院的双百行动帮扶对接村,广美负责对该村的门楼,村综合楼,民族团结广场,居民外立面和民宿,露营地等提供技术支持,今年5月份已将设计效果图提供给民族宗教局,为横垌村文旅融合发展奠定基础。

  在《阳春市岗美镇典型镇(中心镇)建设规划(2024-2026年)》中,岗美镇将以美丽田园为基础,温泉旅居为特色,红色文化为底蕴,联动周边乡村资源打造岗美特色的红色康养旅居小镇。推动建设隆岗农耕体验园、潭梅岭登山观光风景区、侨乡风情文化园等三大文旅产业项目,与潭簕红色文化相融合,打造圩镇红色文化发展区和潭簕红色康养发展区。

  在《阳春市合水镇典型镇(中心镇)建设规划(2024-2026年)》中,在高流河墟规划建设美食街,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高流河墟风貌带品质。

  下一步将继续鼓励各镇街编制镇域旅游发展规划,利用我市旅游资源普查的成果,打造更多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

  (二)关于推进资金投入,为文旅融合发展加强经费保障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推进乡村文旅的融合发展,举办了一系列乡村文旅的融合发展活动。市财政每年在预算中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1500万元,专门用于我市的旅游和文旅融合发展经费,为开展活动提供资金保障:

  2021年共安排713.75万元、2022年共安排697.51万元、2023年共安排2151.96万元开展乡村文旅的融合发展活动。

  财政局非常重视我市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既有益于丰富群众乡村文化生活,又有益于解决当地居民的就业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多维度赋能乡村振兴。下一步财政将继续发挥职能,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经费保障,配合推动18号政协提案的落实。

  (三)关于推进政策完善,为文旅融合发展加强政策护航的建议。

  为推动阳春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快全域旅游发展,2021年11月,阳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阳春市旅游产业扶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春府办〔2021〕13号),由市本级财政预算安排,原则上每年不少于15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涉及推动乡村文旅融合的内容有“新建成的农家乐、家庭农场、休闲林场、农业科普园、农业观光园、农村生活(劳作)体验园等乡村旅游项目,温泉疗养、中医药种植产业园、中医药膳食园、漂流等运动康养类旅游项目,红色旅游、宗教文化等文化旅游类项目;自驾车旅居车营地、森林旅游、工业旅游等旅游新业态项目,事前经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登记备案,建成后经评审,达到开放标准的,按扶持标准进行补助。

  下一步,将建议市委市政府针对乡村旅游发展出台更多科学合理的扶持政策,涉及更多方面的保障。

  (四)关于推进人才建设,为文旅融合发展加强人才保障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始终把人才工作放在推动我市各项事业发展的突出位置,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深入推进人才培养工程,培养选拔好本地人才,加大招才引智的力度,引进各领域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我市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先后制定并出台了《关于推进人才引进工作的意见》《阳春市管拔尖人才管理办法》和《阳春市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等人才政策,进一步健全科学、开放的人才吸引机制,对引进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给予一定的政治经济待遇、配偶就业、子女入学、户口迁移和奖励等方面“一站式”优质服务。如对于引进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或国外知名高校,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的通知》(阳人才〔2022〕1号)文件规定的引进待遇的基础上,阳春市再给予安家费5万元。

  二是加大招才引智力度,采取走出去到高校现场招揽人才办法,取得比较显著效果。今年我市组织相关单位到南方人才市场、华南师范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70人,其中硕士研究生36人、优秀院校本科生21人,拥有正高级职称5人、副高级职称10人。

  三是“三支一扶”助力基层发展,我市现有“三支一扶”大学生79人,分别被选拔安排到17个镇(街道)从事基层服务工作。今年预计招募55名“三支一扶”大学生到基层服务。

  下一步将持续加强人才工作,进一步完善人才入县下乡机制,加大对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力度,研究制定招才引智工作规划,加大招才引智各项投入。配强人才力量,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协调联动,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五)关于推进文化“五+”,打造文旅融合发展精品路线的建议。

  1.“农业文化+乡村旅游”方面:

  (1)建设乡村特色景点。春湾镇自由村高村采取“企业+农业+基地”模式,发挥阳江市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基地平台效应,建成风车花海、古树林栈道、钓鱼场、草莓园、葡萄百香果园、果蔬园等旅游点以及农业种植体验园、希望田野体验农场等项目;岗美镇潭簕村立足红色文化资源,建成阳春潭簕红色展馆,打造成“广东省红色村党建工程示范点”;双滘镇七星村凭借鸡笼顶“高山草原”和“高山杜鹃花海”生态资源禀赋,建成阳春市首个草原山舍驿站,举办粤西区域首项大型越野赛事,激活农文商旅体融合新动能;马水镇围绕乡村振兴马兰田园综合体实践区建设,以建成“马兰风光”示范带为契机,大力打造以喀斯特地貌及乡村文化为特色的生态旅游项目,促进农文商旅体产业发展。

  (2)举办大型农特产品展销活动。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我市在东湖广场主会场设置了122个展位,除了展示阳春市特色农产品、乡村振兴摄影大赛、“阳春农品”外包装设计大赛作品、先进农业机械装备外,还有“舌尖上的相遇”“漠阳味道·醉美阳春”秋季美食节、阳春市第三届农副产品电商节等活动。同时也把每一场赛事作为阳春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举办系列特色活动。如在鸡笼顶越野赛期间,举办了农特产展销会和文艺演出。龙舟赛期间结合乡村振兴主题,由各镇(街道)围绕农特产品、文旅地标和乡村振兴成果精心打造彩船,呈现独具阳春特色的彩船巡游。

  (3)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阳春市以“百里画廊·水墨阳春”为主线,依托乡村风貌、特色产业、人文历史、自然景观等资源禀赋优势,共规划建设6条乡村振兴示范带,连接17个镇(街道)90个行政村,总长260公里,投资15.3亿元,辐射带动约65万人口。目前,已建成“马兰田园”、“山水画廊”、“红色文化”示范带3条,在建“凌霄农旅”、“高山草原”示范带2条,该2个示范带专项债券项目已经通过发改立项,完成编制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建设书,并已经过招标办备案,正开展设计招标工作。正在谋划“漠水风情”示范带。

  2.“历史文化+乡村旅游”方面:

  (1)创建楹联文化城市。全市上下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按照楹联文化城市创建工作方案和评估标准,结合我市实际,通过近一年的努力,于2023年3月顺利通过验收,获得“中国楹联文化城市”和“广东省楹联文化之乡”称号。

  (2)深入挖掘红色历史文化。岗美镇潭簕村作为广东全省2017首批“红色村”党建示范建设点,以红色展馆为主要平台,打造红色文化宣教基地。结合潭簕村本地实际,从党建引领、红色示范、绿色发展方面入手,着力把潭簕红色村打造成为阳江市基层党建示范点、阳江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阳江市党员(党史、爱国)教育基地、阳江市红色乡村旅游基地的“一点三基地”。

  (3)规划打造历史文化精品路线。经过调研,充分挖掘我市的历史文化内涵,打造具有我市历史文化特色的旅游路线—“阳江阳春市红色廉政人文历史文化游径”:谢氏宗祠——李惟扬故居——岗美潭簕红色文化基地——中共先农乡支部旧址——崆峒岩,获评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第一批)。

  3.“民俗文化+乡村旅游”方面:

  (1)精心策划举办民俗节庆活动。近年来,我市也在逐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市非遗展示馆在2023年6月10日,经过升级改造后重新开馆,多个景区设置非遗展示区,精心策划系列非遗节庆活动,如二月二石望镇交岗村的梁镇南将军府炮会、五月初四的合水镇高流河千年古墟、陂面重阳墟等,特别是2023、2024年阳春市高流河千年古墟系列文化活动,伴随高流河河道及两岸的环境整治和美化亮化,以冼夫人历史文化题材为载体,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和独特价值。“硬软”兼施提升游客趁墟的体验感,高流河墟正在成为阳春市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新样本。精心策划的系列文化活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

  (2)积极做好本地民族文化的挖掘、收集、整理和保护。在永宁横垌村设置民族文化陈列室,静态展示民族服饰、民族乐器、民族古籍、生产工作、生活用具和手工艺品等实物共102件;以市瑶族(尤勉)文化协会和民族之家为阵地,组织开展瑶族歌舞表演。以民族希望学校为依托,开设瑶语课、民族舞蹈和传统体育项目训练;注重在村里培养非遗传承人。有计划地引导村里的年轻人学习瑶绣、瑶医、跳长鼓舞、竹竿舞、唱敬酒歌等。

  4.“美食文化+乡村旅游”方面:

  (1)举办美食活动。每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在东湖广场主会场均会设置一定数量的本地美食展位,2023年9月23日在“中国农民丰收节”当天晚上,在东湖广场举行“山海同心·漠阳味道”春砂仁菜品丰收大宴,千人共赏阳春特色美食,有阳春春砂仁特色菜系,以及用阳春各镇特色农产品制作的美味佳肴。在2024年高流河墟专门设置了阳春本土美食展销摊位,售卖风姜鸡汤、砂仁猪杂汤、阳春牛杂、叶贴、砵仔玛等众多阳春特色美食。

  (2)制作美食地图。目前我局正在牵头制作阳春市美食地图,搜寻阳春各镇街特色美食和特色餐饮店、农家乐,制作成册,并规划特色美食旅游线路。宣传推介阳春的特色美食,让更多的了解和品尝。

  5.“户外文化+乡村旅游”方面:

  (1)积极申办和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带动户外文化发展。先后承办了两届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广东省第八届风筝锦标赛、2024年无线电测向公开赛、2024年广东省龙舟锦标赛,举办了2023杜鹃花海阳春鸡笼顶越野赛、2023年广东省龙舟邀请赛(阳春)、2024杜鹃花海阳春鸡笼顶越野赛等大型体育赛事。通过配套举办丰富的农文商旅体系列活动,以及采用在省级媒体赛事直播的方式高起点、全方位宣传,助推阳春频频火爆“出圈”。

  (2)积极规划户外旅游线路。2023年有两条线路获评“阳江市体育旅游精品线路”:(1)“水墨阳春”徒步骑行体育旅游线路:云山绿湖、十里泉城、崆峒岩、东湖公园、高村南粤古驿道、春北山水画廊、春湾石林;(2)“醉美阳春”爬山涉水体育旅游线路:马兰风光、鸡笼顶、八甲温泉、八甲仙湖、五福瀑布、鹅凰嶂。

  二、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产品同质化现象普遍,缺少精品。许多乡村旅游项目缺乏创新且未能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提供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相似度高,缺乏明确的主题和特色,难以形成独特的旅游品牌和吸引游客。

  (二)运营管理人才缺少,研发服务能力弱。乡村旅游项目普遍缺乏专业的运营管理人才和研发服务能力,导致产品和服务质量不高,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加强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挖掘和传承乡村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同时鼓励创新,让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融合。依托阳春红色文化、历史文化、非遗手工艺等文化资源,创造性生产文化的可参观性,提升游客的参观体验,持续举办省、市级非遗民俗活动,用文化增加旅游产品的附加值。鼓励农民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游客提供独特的品质体验。通过农旅融合发展,发展休闲农业,打造一批休闲农庄、观光采摘园、农业科普教育园、乡村民宿等乡村旅游产品,延伸农业产业链。

  (二)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一是继续推动阳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与旅游企业加强校企合作,设立相关专业课程,培养具备旅游规划、营销、管理等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积极配合阳江市文广旅体局、市人社局举办的相关培训活动,动员组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参加培训活动,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二是完善人才入县下乡机制,加大招才引智各项投入,吸引外部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旅游事业,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新思维。


浏览次数:-